-
>
二十世紀中國學術論辯書系: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論辯(精 文學卷)
-
>
二十世紀中國學術論辯書系: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期刊與思潮(1897-1949)(精 文學卷)
-
>
(精)蘇東坡文集(全六冊)
-
>
(精)日趣2021
-
>
(精)日課2021
-
>
貴州戲劇史
-
>
人在胡同第幾槐
鋅皮娃娃兵
¥25.5¥36.8坐牢家爸爸給女兒的80封信
¥8.4¥28.0所有人問所有人
¥12.2¥38.0宋元戲曲史
¥18.8¥28.0文化苦旅-插圖增訂終極版
¥38.3¥49.8人間詞話
¥15.5¥22.8寂寞的春朝-隨書附贈《木曾川看花》精美詩集
¥20.0¥29.8園林內外
¥12.3¥28.0
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 版權信息
- ISBN:9787514303438
- 條形碼:9787514303438 ; 978-7-5143-0343-8
- 裝幀:簡裝本
- 版次:1
- 冊數:暫無
- 重量:暫無
- 印刷次數:1
- 所屬分類:>
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 本書特色
余秋雨行萬里路,走出來文化大散文;讀萬卷書,結晶是藝術隨筆。
央視《百家講壇》播出以本書部分內容為基礎的講座,并多次重播。
這本書為媒,促成了馬蘭和余秋雨的相識和相愛,成就了文壇一段嘉話。
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等藝術類專業必讀書目。
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 內容簡介
余秋雨先生說:我花費七年時間仔細鉆研了世界上十四個國家在美學、藝術學上的主要著作,并進而研究古今偉大作品,尤其是近一百年來的現當代偉大作品。終于發現,這些作品背后潛藏著兩大隱秘結構,并由此建立了我自己的藝術創造論。
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的藝術隨筆杰作,上世紀80年代末出版,20多年來多次重版,為余秋雨贏得巨大聲譽。文字非常流暢,和文化大散文一樣過癮。
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 目錄
一 無結論的兩難結構
二 半透明的雙層結構
本論:藝術創造論
**章 藝術本性
一 培根的定義
二 一種純粹而孤立的創造
三 創造的說服力
第二章 藝術眼光
一 不是歷史眼光
二 不是政治眼光
三 不是道德眼光
第三章 人生意識
一 人生況味
二 人生命題
第四章 哲理品格
一 從整體到哲理
二 傳統名作的現代困境
三 藝術哲理示范
第五章 未知和兩難
一 平庸作品驗證常識,偉大作品探索未知
二 兩難結構解析
第六章 集體深層心理
一 深層潛意識
二 “集體無意識”
第七章 直覺
一 直覺也能深刻
二 直覺是靈感的“黑箱”
三 發現式直覺和頓悟式直覺
第八章 造型
一 直覺需要變成藝術形式
二 情感的直覺造型
三 讓哲理直觀
四 “佛像效應”
五 內容不是問題,形式才是
第九章 象征
一 符號象征
二 寓言象征
三 實體象征
四 氛圍象征
第十章 接受和參與
一 空筐結構
二 儀式結構
第十一章 宏觀的創造
一 創造適應
二 創造傳統
三 創造未來
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 節選
**章 藝術本性
培根的定義
這是一部適用于藝術創作實踐的簡要教程。但一開始,還應該是從藝術的定義說起。
大學者弗蘭西斯·培根曾用拉丁文為藝術下過一個定義:
Ars est homo additus naturae.
(藝術是人與自然相乘)
這個定義看似簡陋,但幾百年來,一直被藝術家們看成是“一個不朽的培根公式”。
連不喜歡理論的大畫家凡高,也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寫道:對藝術,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比下面更好的定義:藝術,是人加入自然。并解放自然。
這里所說的人和自然,按照西方近代的概念,也可稱為主體精神和客觀現象。按照中國古典的概念,則可稱為“人”與“天”。 確實,這是公認的藝術創造的兩大支柱。黑格爾說,藝術的難點在于“使外在的現象成為心靈的表現”。運用自然和人的概念來表述,也就是使自然人化。
但是,自然的人化是不容易的。歌德認為,藝術創造的一個永恒矛盾是藝術家這個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:一會兒是自然的主人,一會兒是自然的奴隸??梢娺@兩大支柱常常處于矛盾的不平衡狀態。 對于這兩大支柱的關系,中國傳統文論有更深入的論述。錢鐘書先生在《談藝錄》里把這種關系歸納成三個層次,即:一、人事之法天;二、人定之勝天;三、人心之通天。
這三個層次里的“人”與“天”的關系,也就是培根所說的人與自然的關系。
**層次,“人事之法天”,也就是人對于自然的被動效法狀態。到了第二層次,這種被動狀態被否定,“人定之勝天”,人以進取的態勢表現出對自然的驅使和釋放。但到了第三層次,否定之否定,天人合一,不分彼此,自然與人,共臻化境,于是稱為“人心之通天”。
錢鐘書曾這樣描寫這個境界:
……
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 作者簡介
1946年生,浙江余姚(現為慈溪)人。在家鄉度過童年后到上海讀中學和大學,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、上海寫作學會會長。撰寫過大量藝術史論和文化史論著作,在學術界影響巨大。獲“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”、“中國十大藝術精英”、“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”等榮譽稱號。
20年前辭職后開始全面考察中華文明,然后又親身考察埃及文明、希臘文明、希伯來文明、巴比倫文明、波斯文明、恒河文明遺址,以及歐洲九十六座城市。由于考察過程中要貼地穿越當今世界最恐怖的地區,又被電視追蹤直播,引起全球各地的極大關注。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《文化苦旅》、《山居筆記》、《千年一嘆》、《行者無疆》、《尋覓中華》、《摩挲大地》、《行走十五年》等書籍,開創“文化大散文”的一代文風,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,并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。
曾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、耶魯大學、哥倫比亞大學、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以及臺灣、香港、澳門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澳大利亞等地演講“中華大文化史”和“中外文化對比史”。
2008年,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“余秋雨大師工作室”。